截至6月14日金昌期货配资,外国投资者连续第四周成为净卖家。就在几个月前,外国投资者还帮助推动日本股市创下历史新高,击败了海外同行。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数据显示,这是自去年9月以来最长连续卖出记录。
据悉,目前司法部内部的审议仍在进行中,尚未做出最终决定。(总台记者 张颖哲)
创投圈其实一直存在一个谜之思考:一家公司的成功,有多大因素可以归因到它背后的投资人身上?还有,一家公司的失败,又在哪种程度上与其投资人相关呢?
相信不同的事例会存在不同的答案。本文就是想讲与此相关的一件事例,这件事近期在海外引起了大量热议。
主角是一家名叫 Byju 的教育科技公司,在前两年,Byju 被视为印度最有价值的公司,2022 年估值高达 22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540 亿元),一众知名投资人都曾是这家公司的拥趸。
但在今年 2 月,Byju 的大股东们(包括 Sofina、Peak XV、Prosus、General Atlantic 等)以管理不善和压迫少数族裔权利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罢免了创始人 Byju Raveendran(下称其为" R ")。Byju 这个超级独角兽随之在日前宣告破产。
不过和投资人观点不同的是,R 却认为公司走到今天,是股东们的责任,因为他们"在公司好的时候很好,但刚一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全部逃跑了"。
目前来看,关于究竟"谁跑了"的问题,双方各执一词。
Byju 破产的引线似乎来源于 2021 年公司获得的一笔高达 12 亿美元的贷款,彼时公司宣称这笔融资主要用于国际扩张,其中 2 亿美元用在了推广营销上,比如 2022 年世界杯中,他们聘请了梅西担任品牌大使;3 亿美元还用于弥补公司在游戏业务的亏损上。
而在这迟迟未还的 12 亿美元中,其中 5.33 亿美元是贷款机构与 R 产生纠纷的核心,投资人向美国破产法院起诉认为这笔"丢失的 5.33 亿美元"是被 R 私吞了,后者在今年 10 月则辩称被用作"合法商业目的"。
虽然案件尚未有最终结果,但剧情大致还是挺清楚的:Byju 曾是一家被资本捧上天的明星项目,但在今年 2 月的时候,Byju 的股东们发现它只是一个大而快破的泡沫,于是共同起诉并试图回点血。
在创始人 R 眼里,这又是一个全然不同的故事了。如文首所提到的,R 认为这其中极大的责任来源于曾经那么力捧他的投资人身上,尤其是 2023 年公司三大主要投资人—— Prosus、Peak XV Partners 和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在毫无预兆的前提下同时辞去董事职位并撤股,让本来就陷入困境的 Byju 更加雪上加霜,主要体现在公司很难再对外筹集资金。
在接受外媒采访中,R 也表示了 Byju 的倒闭还主要由于对市场和公司债务的误判。根据报道,R 一直在强调其本人对 Byju 的贡献,比如"自 2021 年 12 月市场转向以来,唯一向公司投资的人就是我们,"及"包括 Prosus 在内的一些投资者在 4-5 年内没有投资任何东西"。
先不深究投资人是否有为被投企业投资除资金之外的责任这个问题,有一点值得一提:R 目前住在迪拜,其最新的采访皆通过电话或线上采访。关于坐标,这也是其被推论"跑了"的根据之一,对此 R 倒是强烈否认,并给出了"为父亲求医"的理由。
就现在的形势来看,Byju 的倒下似乎已成定局。R 也直言在法庭审判后他会从迪拜返回印度,再以"一半的成本"创办另一家教育科技公司。
从创始人的名字上可以看出这家教育巨头 Byju 的名字来源于创始人 R 的名。2011 年,身为教师的 R 创建了 Byju 的母公司 Think and Learn。
Think and Learn 能够大放异彩,是在 2015 年其旗舰产品 Byju 的学习应用程序推出之后,该程序提供交互式视频、游戏和测验,旨在以轻松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日常课程和考试准备。据公司官方称,产品推出后在 3 个月内下载了 200 万次。
随着 Byju 步上正轨,公司的融资也异常顺利,从 2016 年到 2021 年里,公司累计完成了 11 轮融资,投资方包括 DST 、TIGER、TIGA、TCDS India、Arison Holdings、XN Exponent Holdings、Baron Emerging Markets Fund 和 Global Advantage Fund 等;值得一提的是,腾讯也投资过 Byju。在 2021 年的 F 轮融资中,Byju 的估值为 130 亿美元。
在 2017 年到 2021 年期间,Byju 开启了疯狂兼并之路,短短 4 年里公司战略收购了 17 家公司,累计花费了约 30 亿美元,其中较为知名的是儿童数字阅读平台 Epic(5 亿美元)、教育游戏制造商 Osmo(耗资 1.2 亿美元)、在线编码学校兼印度第二大教育公司 WhiteHat Jr。
还有在 2021 年 4 月,Byju 最大的一笔收购:斥资约 9.5 亿美元收购了备考公司 Aakash Education Services。据了解,在这几笔收购中,Whitehat Jr. 是最被投资人所支持收购的公司,而花费最多的 Aakash 则被股东们强烈反对。对此 R 在近期的采访中尤其指出了这一点,因为后者似乎是 Byju 总数 26 笔收购中唯一出彩的项目,而 Whitehat Jr. 则是首批破产的收购公司之一。
关于 Byju 的疯狂收购之举,一名前核心团队成员曾透露过,公司的一些收购主要是为了转移外界对不断恶化的财务状况的注意力,包括投资者的担忧。
有人计算过,Byju 在 2021 年和 2022 年两年时间里共花了超过 25 亿美元,收购了 6 家公司——有知名投资银行家曾给出高达 500 亿美元的估值。
2022 年,对 Byju 来说是估值到达高峰的一年,也是大山将崩的一年。
这一年,公司的估值高达 220 亿美元,但由于股东们不断地减持和低价转让股份,Byju 估值也开始持续暴跌,到 2024 年初暴跌至 10 亿美元。在公司披露的 2022 年财报中,其核心在线教育业务的营业亏损达到 240 亿印度卢比(约合 2.9 亿美元)。到今天,R 也不得不亲口承认,自这家曾经价值 220 亿美元的公司开始出现危机以来,其核心业务目前已降至零。
他说:"目前,核心业务没有收入。"
自成立以来,Byju 对外融资了超过 50 亿美元的资金。但据了解,这些钱全都被拿来用作收购和宣传上,公司则始终在亏损。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公司管理不善、12 亿美元贷款悬而未决之外,Byju 还受到印度洗钱机构执法局的持续调查,该局指控 Byju 违反了该国的外汇法,金额高达 11.2 亿美元。
此外,一例接着一例的突发事件频频发生。比如 2023 年 Byju 的三名主要董事会成员于 6 月突然高调离职,同月公司裁员超过 1000 名员工;2024 年 Byju 的首席财务官 Ajay Goel 在不到七个月的时间里离开了这家公司等等,据说这些事直接导致公司本来有望的 10 亿美元融资。
投资人中,以 Prosus(Byju 最大的外部投资人)为例,其持有 9.6% 的股份,Prosus 在今年的季度报告中直接表示,"由于股票投资者的价值大幅下降",其在这家初创公司的股份现在为零。
机构首席信息官 Ervin Tu 在电话财报会议上表示,该公司对 Byju 的前景仍抱有希望,但改善这家印度公司的治理将是关键—— Prosus 去年就曾抱怨过 Byju 一直忽视它的建议,R 称特别股东大会"无效",因为只有"少数精选股东"参加了投票。
根据 Prosus 的数据,在 Byju 这一单 case 上,机构亏损了 4.93 亿美元,也就是超过人民币 34 亿元。
关于创业者与投资人关系的话题,数不胜数。在 Byju 上,R 嫌弃投资人与创业者只能同甘不能共苦,投资人则指责创业者过于武断不听建议。究竟谁的责任更大,估计很难说清。但只论事实的话,就很简单了。
一家曾价值 1500 亿的巨头崩塌了,创业者不再是那个光鲜亮丽的创始人,投资人手上剩一张数额巨大且追缴无期的账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金昌期货配资,作者:喜乐,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