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融资系统 个人养老金制度全国落地,万亿级“新蓝海”启航?
发布日期:2024-12-14 21:05    点击次数:187

炒股融资系统 个人养老金制度全国落地,万亿级“新蓝海”启航?

11月11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主力资金净流出773.27万元炒股融资系统,占总成交额0.81%,游资资金净流入4674.26万元,占总成交额4.87%,散户资金净流出3900.99万元,占总成交额4.06%。

证券之星数据中心根据近三年发布的研报数据计算,东方证券叶书怀研究员团队对该股研究较为深入,近三年预测准确度均值高达92.87%,其预测2024年度归属净利润为盈利859.41亿,根据现价换算的预测PE为23.53。

12月12日,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最为年轻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迎来里程碑,从试点向全国全面推广。这一重大举措,不仅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迈出了坚实步伐,更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自2022年启动试点以来,个人养老金已覆盖36座城市,6000余万人受益,实施成效显著。

通知还宣布扩容产品和放宽支取条件,将国债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将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新增了“参加人患重大疾病”“领取失业保险金达到一定条件”“正在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等支取条件。

养老,乃百姓福祉所系,更是中国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焦点之一。站在个人养老金全国铺开的全新起点,“第三支柱”建设将发生哪些变化?面对这片新的万亿级蓝海,保险业又如何抓住机遇,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采访了众多业内人士。

顶层设计持续强化

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12月12日,期待已久的政策终于落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明确将已试点两年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于12月15日起在全国推开,这标志着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开启新的篇章。

“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养老保险需求的必然要求。”友邦人寿副总经理兼广东分公司总经理姜利民表示。市场对这项政策的落地呼声较高,从政府到行业,也在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

所谓个人养老金,是指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作的养老保险补充制度,被称为养老金“第三支柱”。它与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第二支柱)共同构成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联合国数据显示,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预计将达到4.87亿。

“中国老龄人口总量大,社会老龄化进程快,且存在未富先老的情况。这些基本国情和当前已步入老龄社会的西方国家是不同的。”姜利民分析指出,人口老龄化问题对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须构建功能更加完备的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

改革大幕由此拉开。2018年4月,上海、江苏等地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这一举措被业内视为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先行探索。

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启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36个城市和地区成为“先行者”。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全国已有6000多万人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

同时,个人养老金产品数量不断扩容升级。截至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已扩容到836款专项产品,其中储蓄产品466款,基金产品200款,保险产品144款,理财产品26款。

从改革进度看,国家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重视和政策推进速度远超业内预期。政策通过税收优惠等调节手段,有力地促进了个人养老金在试点阶段的推广。

姜利民认为从老百姓的角度看,买了个人养老金,不仅能为养老生活提供更好保障,还可以抵扣个人所得税,这是政策给全国人民的双重福利。正是由于从宏观到微观层面都充分认识了个人养老金对于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友邦人寿在试点阶段便以极大热情投入到个人养老金的推广工作中。

试点两年来,友邦人寿依托自身“卓越营销员”策略和持续完善的“康养生态圈”优势,在这条“新赛道”上率先加大普及和销售个人养老金的力度,不仅奠定了其在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领域甚至税优产品领域的市场领先地位,还带动了整个保险行业对“第三支柱”建设的高度重视。

姜利民肯定地说道:“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铺开,政策引导和支持将为整个养老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完善产品及配套政策

推动个人养老金扩面提质

站在全国推行个人养老金的新起点,业内专家一致认为,下一步的关键是要提高个人养老金的覆盖率和缴费水平。然而,“第三支柱”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实际投资人数较少、缴费金额较低、社会认知度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实现扩面提质?

“作为个人自愿参与的一项养老金储备计划,市场能否提供真正符合老百姓需求的产品至关重要。”姜利民强调。

记者注意到,在目前个人养老金的“货架”上,主要有储蓄存款、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和养老保险四大类产品。其中,储蓄存款类占据半壁江山,其次是公募基金和保险,银行理财相对较少。

这些产品有何不同?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分析指出:“储蓄产品收益较低但稳健,受到追求安全性的人群的喜爱;基金产品虽然有接近一半出现浮亏,但也有不少产品随着市场回暖取得不错的收益,适合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投资者;保险产品则在收益和安全性方面相对较为均衡。”

记者发现,在利率下行的周期中,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因具有穿越经济周期、锁定未来长期收益的特点,更能满足居民对抗长寿风险的需求。因此,监管部门正在积极引导保险行业加大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的供给。

近期,保险“新国十条”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并鼓励开发适应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新产品和专属产品等。

对于产品创新的方向,姜利民认为,可在设计层面,根据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设计更加多样化的投资产品;同时,还可积极探索新的产品和服务,补齐“第三支柱”短板,如发展长期护理险等健康保险产品。

还有多位业内人士呼吁,推动个人养老金扩面提质,还需要在产品吸引力、服务便利性等配套方面进行完善。

“抵税”是个人养老金独特的政策优势。有报告显示,这是个人养老金吸引开户和投资的主力军——31岁至40岁的中高收入人群“跑步入场”的重要原因之一。每年1.2万元的个人所得税抵扣额度,最高可省5400元/年。

姜利民建议:“税优政策还能进一步完善。比如对低收入或者不缴纳个税的人群,可取消提取个人养老金时需缴纳3%个税的要求;对缴纳个税且能够享受抵扣好处的人群,要尽可能地扩大优惠,提高扣除限额;对已经开户且足额缴费的人群,可以加大领取环节的灵活性。”

此外,打通开户、投资和经办等环节仍存在的“卡点”“痛点”也是关键。以购买保险产品为例,部分保险公司可以连通的银行资金账户相对较少,相关渠道有待进一步互联互通,提升投资便利性。

东北证券还建议提高个人养老金账户灵活性,可研究打通第二、三支柱。一方面,允许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与个人养老金自由转换;另一方面,探索建立额度共用机制,对于没有年金或缴费未达上限的居民,允许将剩余额度并入个人养老金账户,加大对养老需求的保障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不少投资者反映的个人养老金封闭时间长、灵活性不够等问题,则有业内人士指出,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恰是一大优势。这样才能从制度上帮助参加人把牢个人养老金的“出口”,切实发挥保障养老的作用。

加速布局康养生态圈

保险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个人养老金全国铺开在即,养老金融被视为一片充满潜力的万亿级“新蓝海”。

“未来10年我国养老金规模增长空间超20万亿元,其中‘第三支柱’超10万亿元。”经过对国外养老金的横向对比研究,东北证券作出这样的预判。根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养老金规模合计近14万亿元,其中,第一、二、三支柱规模分别达7.82万亿元、5.75万亿元、0.03万亿元。

在王国军等学者看来,第一支柱发展已相对成熟,第二支柱覆盖面有限、普惠性稍显不足,“第三支柱”则兼具自主性、普惠性、市场化等优势,有望成为国民养老收入的重要来源。

为了抢占个人养老金市场,银行、保险、公募基金、理财公司等各方力量都在积极行动。谁能脱颖而出?业内普遍看好保险机构,认为其在长期投资资金管理能力、长寿风险管理、医疗健康等养老产业协同等方面存在一定竞争优势。

这样的判断基于重要的背景,1962年至1973年的“婴儿潮”集中进入退休期,将推动养老产业快速扩张。

姜利民认为,保险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布局康养生态圈。在他看来,当前,养老产业尚处初期阶段,存在资源配置不均、产业链整合不足、产品服务同质化等问题,这恰恰为保险服务提供了切入点——可针对性提供个性化、多元化和精细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沿着这条思路,2021年,友邦创新推出“全旅程、全方位、广覆盖、定制化”的养老综合解决方案,以“链接、选择、品质”三位一体定位,打造覆盖“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医养协助、旅居养老”四大板块的“康养生态圈”,走出了一条独具差异化竞争力的养老金融探索之路。

姜利民表示,希望在培育专业人才队伍的同时,建立严格的质量评估体系,打造一套养老服务的系统工程,为养老金融行业输出“友邦经验”。

目前看来,不只友邦人寿,各大保险公司纷纷推出了养老服务体系,以保险为支点,撬动养老产业全链条的服务,构建多层次的养老金融产品体系,为养老一族提供更多养老保障解决方案。

业内人士认为,保险业在应对养老产业的特殊性方面,展现出了行业所独有的天赋、使命和价值,在助力养老“第三支柱”发展、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方面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南方+记者 张艳 周美霖炒股融资系统